乒乓世界杯|世界杯非洲预选赛|来安印象中的世界杯记忆|laianyinxiang.com

我国运动员选材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pdf
2025-10-12 08:16:43

我国运动员选材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侯海燕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运动员选材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认

为: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相对停滞和快速提高四个发展阶

段,先后学习了阶段选材模式和滑动选材模式,并形成了理论三角选材模式、发育分

型选材模式和竞技能力主导选材模式等特色理论.在对目前选材研究存在问题进行

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应体教结合,建立优秀竞技后备人才库;修订《青少年业余训练大

纲》;强化竞技能力特征模型和诊断方法学研究;重视制约运动员成才的社会学因素;

加强基因与运动能力关系的研究;构建运动员科学选材服务平台.旨在实现我国运动

员选材工作可持续发展.

【期刊名称】《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0)003

【总页数】5页(P47-51)

【关键词】运动员选材;研究进展;选材模式;人才库;服务平台

【作者】侯海燕

【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江门529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8.18

运动选材作为运动训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而发展。运动选

材在为现代竞技体育提供丰富人才储备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竞技能力的不断提高。

现代竞技体育的实践证明,只有那些具有“天赋”的运动员才能最终攀登上国际体

坛的高峰。因此,选材成为运动训练的一个关键问题。

运动员选材是根据各运动项目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以科学测试和预测的方法,从

众多儿童少年运动员中,选拔出先天和后天条件都优秀的运动人才。运动员选材是

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伴随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发展,回顾过去,我国运动员

选材研究可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1起步阶段(1970—1980年)

在此阶段,主要是由国家体委科研所组织各直属体育院校和省市体科所对运动员选

材进行研究。研究者们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心理学和运动专项理论为视角,对部分运动项目的形态学、生理生化、心理和

竞技能力特点进行研究。此外学者们还对我国运动员身体形态、少年运动员青春发

育期的身高和第二性征等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为我国开展运动员形态选材及启动

青少年运动员选材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这一时期的运动员选材研究为后来的选材

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思路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却未能形成完整的运动员选材诊

断和评价体系。

1.2快速发展阶段(1980—1995年)

1980年7月,原国家体委在秦皇岛召开全国业余体校选材座谈会,印发了7个项

目的少年儿童运动员选材参考意见,并组织开展“优秀青少年运动员选材”的课题

研究,于1983年出版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选材研究论文汇编》。1984年年底,

原国家体委在上海举办了全国运动员科学选材培训班,并在1985年将“运动员科

学选材”列为“七五”期间的重要研究课题;1987年,成立了全国运动员科学选

材研究协作组,提出“七五”期间一定要在全国1/3—2/3的省、市、自治区将科

学选材工作“抓出成效”。1988年5月,原国家体委在太原召开全国运动员科学

选材工作会议,正式下发《关于加强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的意见》;同年,原国家

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中心组成立,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制定全国的科学选材工作

计划、指导协调全国的科学选材工作。1992年,原国家体委再次召开全国科学选

材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专业选材队伍的重要性。至此,全国25个省级体委成

立了科学选材领导小组和科学选材研究室,从组织体系上保障了我国科学选材工作

的开展。此时期,《运动员科学选材》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它奠定了我国运

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基础,创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步骤、儿童

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测试细则及我国科学选材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初步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员选材理论和方法体系,标志着我国运动员选材工作逐渐走

上系统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发展道路。此外,1994年,原国家体委开展了“优

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与选材标准”课题研究,认为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

模型对选拔运动员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丰富了科学选材的理论和方法。至此,

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和实践工作基本上覆盖了奥运和亚运项目,这不仅极大地丰富

了我国运动员选材的理论体系,也为大规模的选材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可以说,

此阶段是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的巅峰时期,其特点是有